收藏历史
1952年,中国革命博物馆决定,委托中央美术学院组织完成一幅巨型命题油画“开国大典”。中央美院把这项艰巨的任务交给了37岁的青年艺术家董希文。
第一版创作:当《开国大典》已完成七、八成时,董希文的老友、油画家艾中信等人去他的画室参观。讨论中他们发现,原本身材高大的毛泽东,由于站立的位置居中靠前,在画面上显得不够高。大家一致认为,毛泽东的形象不应受立足点造成的透视缩小的限制,有必要加高几分。董希文接受意见进行了修改。从开始创作到局部修改完毕,董希文用了不到三个月时间,长4米、宽2.3米的巨型油画《开国大典》便创作完成了。
第二版:1954年,高岗、饶漱石反党集团被清算,1955年,董希文奉命将《开国大典》画中的高岗删除,高岗原位以一盆鲜花代替,为第一次修改。第二版《开国大典》油画,在1959年中国建国10周年之际,被陈列在新落成的中国革命博物馆里。
第三版:第三版存在两个版本,一个是原版修改的版本;另外一个是复制版本并修改。1966年“文革”风暴乍起,刘少奇成了党内最大的“走资本主义道路的当权派”而被打倒。中国革命博物馆通知董希文将《开国大典》画面上的刘少奇去掉。他首先将一块与刘少奇形象一样大小的布覆盖在画布上,然后涂上稀料,然后将刘少奇从画布上刮去,重新做过底子后,在刘少奇的位置画上了原本只有半张脸的董必武。
第四版:1972年,当时中共中央文革小组为纪念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发表30周年而筹办纪念美展,把董希文从干校调回北京,要求他重画此画,而此时董希文的癌症已到了晚期。“文革”后期,又有人想抹掉画面中的林伯渠,因为他在延安时曾反对毛泽东和江青结婚。这时董希文已去世,就找到了靳尚谊,靳尚谊不忍修改原作,就重新复制了一幅,这是《开国大典》油画的第四稿。
粉碎“四人帮”后,本着实事求是、还历史本来面目的原则,中国革命博物馆征得上级同意,决定将《开国大典》恢复原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