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3月25日至4月12日,柏林自由大学前文化与传媒管理学院院长、中央美术学院荣誉教授克劳斯·西本哈尔(Prof. Dr.Klaus Siebenhaar)教授在中央美术学院讲授了题为《POP2020:北京故事》(POP2020: Beijing Stories)的专题课程。该课程面向中央美院硕博士,融合了人文科学和艺术管理学的方法论,对都市文化、创意产业、社群构造等课题进行了综合的探讨,以欧洲现代和当代都市文化与艺术的发展为参照,结合有针对性的实地调研,对北京的当代城市文化进行了多角度的观察与阐释。
Ⅰ
3月25日
在第一次课程中,西本哈尔教授以第十五届卡塞尔文献展为引子,向同学们重点介绍了此次展览的策展团队——来自印尼的艺术团体“Ruangrupa”。“Ruangrupa”兼具策展人和艺术家的双重身份,这一跨界团体以集体策展人身份被选为下一节卡塞尔文献展艺术总监的事实,透露了当代艺术发展的全球化和多元化趋势,而该团体的艺术理念也贴合了“艺术即生活”的课程主题。教授还指出,艺术与生活的相互交织不仅只体现在艺术世界内部,这还是一个趋于公众化的现象,逐渐渗透进了人类社会的方方面面。
Ⅱ
3月27日
在第二次课程中,教授从欧洲都市文化的发展历史出发,重点以柏林为例,分析了二十世纪以来艺术、都市与日常生活之间的多维关系,并通过分析著名德国导演弗里茨·朗(Fritz Lang)的经典电影《大都会》(Metropolis),揭示都市生活与现代人类文明之间密不可分的关系。
Ⅲ
3月28日
本节课的主题是“视觉艺术中的都市想象”。教授首先介绍了现代主义时期以来德国艺术中以城市为主要创作对象的代表作品,如尼古拉斯·布劳恩(Nikolaus Braun)的《柏林街景(Berlin Street Scene)》、卡尔·霍弗(Karl Hofer)的《废墟之夜(Ruin Night)》和莎乐梅(Salomé)的《为卢西亚诺(For Luciano)》等,分析了作品中反映出的现代城市发展状况和都市人类的生存现实。此外,教授还分析了三种不同的城市类型:以历史文化为中心的城市、极具个性的城市和理想化的城市,以此引入了欧洲创意型城市(Creative City)的内涵。
Ⅳ
3月29日
以前两次课大量的视觉案例为脉络,这节课上西本哈尔教授以柏林为例,向同学们进一步阐释了“创意城市”(Creative City)这一概念。创意城市由17-19世纪的早期现代城市一步步发展而来,期间经历了工业时代所谓“功能型城市”(functional city)的过渡阶段;今日的创意城市概念着重强调居住空间的人文关怀和美学价值,鼓励创意产业的发展,并保持新旧城区之间的平衡。在本节课的尾声,教授提出了“创新型城市是未来城市重要发展方向之一”的观点。
Ⅴ
4月1日
经过了一周的学习,同学们对“艺术即生活,生活即艺术(Art is life, life is art)”的概念有了初步理解。在此基础上,西本哈尔教授以二战后的激浪派(Fluxus)艺术为例,重点解读了该流派代表人物约瑟夫·博伊斯(Joseph Beuys)和沃尔夫·弗斯特(Wolf Vostell)的艺术实践,向融会贯通地说明了激浪派如何以其多样化的艺术实践 “打破艺术与生活的边界”,并为之后的课程做了铺垫。
Ⅵ
4月3日
本节课上,教授带领大家阅读了情景国际主义(Situationist International)的宣言,并借助居伊·德波(Guy Debord)在《景观社会》(The Society of the Spectacle)中提出的观点,再次结合了激浪派(Fluxus)艺术的创作案例,加深了大家对“艺术即生活,生活即艺术”这一主旨的理解。此外,教授还讲解了如何在艺术研究中应用文化研究、人类学和社会学等学科的研究方法,为课程后期即将开展的田野调查做了充足的准备。
Ⅶ
4月4日
本次课上,教授通过二十世纪六十年代伦敦、巴黎或柏林街头具有代表性的街景文献,引出对都市文化进行观察和解读的模式和方法。在同学对北京都市文化进行初步分析的基础上,讨论确定了接下来课程中展开田野调查的几个的代表性的地点,并制定了接下来一周的考察计划。最后,教授与同学们一起针对前一天对北京“招待所”俱乐部创始人的访谈进行了深入分析,讨论了田野调查与访谈的方法与技巧。
Ⅷ
4月4日
以第七课未完成的内容为基础,教授带领同学进一步分析了针对“招待所”俱乐部的采访,并在此基础上对北京俱乐部文化的的总体状况作出了推测和解读;接着,教授通过具体的影像资料,向同学们展示了柏林俱乐部文化的现状,两相对比,帮助大家理解俱乐部流行文化对都市活力与创意的作用机制。接着,教授带领同学探讨了今年来兴起的“联合办公空间”(Co-Working Space)的标准定义,并展示了当下柏林流行的联合办公空间的内景,对之作文化解读。
Ⅸ
4月8日
本节为田野调查课。在教授的带领下,同学们走进了花家地小区和前门大街,运用之前课程中所学习的“5W”社会学观察法,近距离考察了北京人民的日常生活。课后,教授与同学们根据本次考察结果,展开了关于考察方法与对象的分析与讨论。
Ⅹ
4月10日
本节为田野调查课。同学们共分为两个小组,运用之前课程中学习的调研方法,以半固定的路线对国贸及周边区域进行考察:第一小组深入了国贸一号写字楼,重点观察了大堂及咖啡厅的访客及工作人员;第二小组前往 “建外SOHO”办公楼群,观察了该楼群户外公共空间中的各类人群。调查期间,同学们积累了大量的文字、照片和视频素材,以备进一步的分析。
Ⅺ
4月11日
田野调查课之后,西本哈尔教授和同学们回到了教室课堂。教授带领同学们对之前做的实地考察进行了回顾和分析,再次回到都市文化田野调查的研究方法上,强调从前期调研、实地收集材料到分析、组织材料,最后以个人化风格呈现研究成果这一整个过程的逻辑性和结构性。接着,同学们对实地考察成果进行了小组报告和讨论。教授表示,同学们细致入微的观察和视角多样的剖析反映了大家这段时期内良好的学习成果,希望大家能够将这次所做的调研继续深化下去。
Ⅻ
4月13日
最后一节课上,同学们继续汇报了之前田野调查的经历与发现,大家从不同的角度讲述了自己的观察与体验。接着,教授总结了整个课程《POP2020: 北京故事》,梳理了整个调研项目的脉络——从案头调研到田野调查,如何收集素材,随之强调了“北京故事”的叙事框架,并且要求同学们用科学或艺术的方法来进行研究与分析,以备最终的呈现。最后,西本哈尔教授鼓励同学们要保持研究的热情,对生活充满好奇心,以开放的视角看待这个世界,用发散思维继续进行北京故事的书写。
图文:蔡雨彤
编辑:邓瑶
艺术管理工作坊系列课程由艺术管理与教育学院面向中央美术学院硕博士开设,学院邀请中央美术学院特聘教授、中央美术学院视觉艺术高精尖创新中心特聘专家,以及专业相关领域业界专家,结合理论讲授与小组讨论,以阶段性集中授课的方式开设工作坊课程。该工作坊课程作为学院专业理论课程的有效补充,是艺术管理与教育学院学科建设与课程改革的全新尝试,将结合不同专业方向邀请国际知名教授持续开设中文或英文系列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