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现代性课程总结-西本哈尔教授

作者:中央美术学院艺术管理与教育学院 上传时间:2018.6.25

 

 

 

 

西方现代性Western Modernity)课程由德国柏林自由大学西本哈尔(Siebenhaar)教授讲授,立足于西方文化根源和现代性发展历程,通过旁征博引、融会贯通的方式,详细梳理现代社会以来社会发展、人类文明进程以及艺术发展脉络,力图让学生了解西方艺术在现代发展的整体语境。

第一课

本节课内容为引导课程,主要讲授从古代希腊、中世纪、文艺复兴到巴洛克时期的文化。教授主要讲授两个部分:第一部分为欧洲文化地图,主要讲授《伊利亚斯》《奥德赛》《圣经》,以及中世纪经院哲学,并明确博物馆的职责是“(文化)延续的守护者”。第二部分为欧洲早期现代时期,主要讲授文艺复兴及巴洛克的思想变革,并再一次明确“没有(文化)延续就没有创新”。

第二课

本节课内容为现代性第一部分(1750-1830年)的讲解。这一时期又可被称为启蒙/浪漫时期,社会的各方面发生了明显的转型,包括:1.社会的流动性、权威的批判、新社会阶层的出现、生活的经济理性化;2.对于人的新看法,新自我意识;3.看待历史的新方式,新的思考模式;4.对过去、现在、将来的描述、对于古代、现代世俗化的描述;5.公众的出现;6.公共交通、图书馆、戏院、报纸杂志、沙龙、公共讨论、艺术批评的出现,对公共和私人领域的描述;7.新市民文化;8.艺术自治、艺术家作为创造者、美学教育、作为观众的新型中产阶级。

第三课

本节课的主要内容为19世纪末及20世纪初人们的生活方式的变化,以及现代艺术与文化工业的兴起。教授通过展示各种历史图片向同学们还原了该时期的社会生活环境,以及城市中逐步兴起的文化产业,更为重要的是通过展示当时的绘画、文学等作品来与社会环境的作用互相印证,如蓝波、劳特雷克等作品立体的展现了当时的时代,为后续的西方现代性进展做了详尽的背景介绍。

 

第四课

本节课程的核心内容为现代艺术的关系及美学核心,主要介绍了现代艺术的起源及其发展脉络,其中包含了印象主义、新现实主义、媒体艺术。在讲述艺术的变革中,教授首先以一张清晰的图表呈现出立体主义和抽象艺术的诞生以及流派关系;其次以图片的形式展现其内在联系,将一些绘画放在一起进行比较,更为清晰的阐释了现代艺术形式的内在变化,并用社会、环境、意识形态的改变解释了这一时期风格转型的内在原因。

第五课

“第二次现代化“进程中西方建立了发达的文化系统。系统主要包括高雅艺术(high culture)和公共艺术(public culture)两部分。大众文化产业的基本原则主要有五条:

1. 地区的集聚性,并以大道(Boulevard),带区(Strip),地区(District这三个词为例。

2. 主题公园的兴起, 并以1851年伦敦世博会1900年巴黎世博会、威尼斯双年展和迪斯尼乐园为例。详细剖析其内部结构,强调其制式的传序性。

3. 多功能集聚。以通道、购物中心、城市娱乐中心和特大旅游胜地为例。

4. 文化要以大众为导向,建立品牌资本,完成从消费到文化到教育的功能

5. 要基于同质的都市受众

第六课

本节课程主要介绍了文化产业的五项基本原则。第一项是“聚合与区域性的形成”,以法国林荫大道剧院(Boulevard Theatre)为例。第二项介绍了“人造天堂——主题公园”的崛起,以世博会(Expos)、迪士尼乐园(Disneyland)为例。第三项为“多功能聚合以及主题同一性”,列举购物大楼、大型娱乐场等进行阐释。第四项为“大众文化的点缀——文化与政治”、“资本主义品牌——资本主义美学”,最后一项原则为“大都市观众的同质化”,强调大众文化的影响力。 

第七课

本节课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主要内容为“作为全球文化的现代性——国际风格”,内容如下:现代主义设计从建筑设计发展起来,1919年包豪斯的成立,奠定了现代主义设计的基础。现代主义设计的基础是功能主义,主张形式遵循功能。这种风格引领了世界范围内的设计主潮,以致战后被称为国际主义风格。 第二部分为开始现代性第三阶段(从后战争现代性到波普艺术,从后现代到数字现代)(1950年代至今)的讲述,主要内容为“从战后现代性到流行文化,从后现代性到数字现代性”。

 

第八课

在详细讲述了包豪斯和卡塞尔文献展之后,西本哈尔教授在本节课讲解了POP艺术和战后的生活方式。 教授从英国POP艺术家汉密尔顿的代表作品《是什么使我们的生活如此美好,如此有吸引力》开始,让同学们分析作品上的物象,启发大家思考战后消费主义的生活方式。正是这个生活方式使得艺术家认为生活中的物质消费品,大众图像都可以成为艺术表现的对象。

 

第九课

本节课西本哈尔教授介绍了20世纪60~70年代西方的文化艺术领域具有代表性的形态。从60年代开始,人们讨论更多的是创意(creativity),而不再是“艺术家”。而到60年代后期,相比较视觉艺术,音乐通过电视节目对年轻人产生的影响力更大。女性身份在这个时期也有了新的意义,新一代的女性偶像开始显示出更加具有力量和中性化的特点,在这个时期,各文化艺术领域被超级巨星和英雄包围,西本哈尔教授还介绍了视觉艺术领域的最后一场革命——激浪派。

第十课

本节课程主要谈论创意阶层的兴起,首先,我们时代的社会文化环境正在转变。越来越多的人注意到全球化,数字化和媒体影响我们的生活。特别是“创造力”这个词引起了人们的重视。对创新的迫切需要,也就是不断创新的需求和对新体验的持续需求 - 逐渐替代更传统的工作观念,这种观念也体现在美学观念上。其次,教授介绍了一些在创意方面非常成功的着名公司,如谷歌(Google,脸书Facebook和油管Youtube等等。

 

第十一课

本节课程延续了上节课关于创意阶层的讨论,并提出了在新时期下艺术从业者面临的问题——“我们走向何方?(Where are we going)”

在未来的时代,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之间的意识形态对抗已经在消退,它将被两种完全相反的思维方式之间的斗争所取代:一方面,受到欧洲古老的思维形式——启蒙运动和浪漫主义的影响;另一方面,全球“速度经济”的全球意识形态,即加州思维,是一个以IT,社交媒体和大数据为特征的控制论世界。

艺术管理者们在行为和研究中,现在面临着三个不同的领域,即“自由的艺术领域”、“经济必要性的领域”及“大数据下的控制和规划”,但是教授提出“创造力”,“美学”,“新思想”和“技术创新”等概念依然是不变的参照点。

 

第十二课

课程主要内容讲述了当代社会中的社会发展背景下,分析当代性的具体体现和转向。首先讲述了共享精神下的营利新模式——共享工作空间we-work的经济发展模式。教授认为共享工作空间在当下所扮演的角色是社会资源的管理整合者。这种空间看似是提供了一种更加开放自由的工作模式,但深层次来讲还是一个被控制的氛围。其次,教授讲到了苹果公司的发展精神,更多专注在用户体验需求。最后,我们当下时代发展究竟何去何从,在传统欧洲发展形式和美国硅谷精神交替发展的今天,我们一定要有自己的判断和选择。

 

在对整个现代性的梳理结束后,西本哈尔教授希望每位同学都深入思考三个问题:

第一现代性的语境是什么?第二、同学们对于现代艺术的再思考应当是怎么样的?第二、在语境转换的当下,作为年轻的艺术管理者们,我们如何选择思考逻辑和未来的道路?教授希望每一位同学都能够同时拥有历史的眼光和创新的思考力去探索我们自己的未来

推荐相关信息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