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课程】中国现当代美术鉴赏与研究板块-教学纪实

作者:中央美术学院艺术管理与教育学院 上传时间:2018.10.28

 

      从有画迹流传下来的汉、魏到二十世纪,在长达两千年的历史中,中国画的笔墨经历了一个复杂的发展过程。这种发展从中国文化系统之外的角度来看,似乎变化很细微,很不容易看出其中的文化深度,而且因为笔墨在西方文化体系中缺少相似的文化结构和文化氛围,造成卓有成就的汉学家也往往难以深入其中,这正是从外部认识中国画笔墨的困难之所在。而在中国文化内部,却又因为笔墨作为中国画的表达方式,是人们习以为常的常识,画家们和鉴赏家们或多或少都懂一些,所以没有必要一定把笔墨这个概念讲得那么清楚,每位艺术家都可以从自己的学养和功力的基础上去体悟。尤其是近百年的中国一直有言论在激烈地批判古典传统,以至于造成对笔墨的理解后继乏人,而这又是从内部探究中国画笔墨的困惑之所在。内外两方面的原因造成了二十世纪以来,虽然对中国画笔墨的争论延续了一百多年,然而,至今为止,仍然处于对中国画的核心问题—笔墨—泛泛而谈的阶段,真正深入的学理性研究不多,尤其是缺乏在全球化的文化视野中对中国绘画笔墨问题的深入追问和未来学意义上的思考。基于以上问题,本课对中国画的核心问题——笔墨结构,作了一个尽量浅显、普及的介绍,以便让大家对中国传统绘画有一个学理上理解的切入点;对于有志于深入学习中国艺术史和中国画的同道,也提供一个学习、体悟的路径。

 

 主讲:

 

 

潘公凯

潘公凯,著名艺术家、美术理论家、美术教育家,现为美国旧金山美术学院荣誉博士、英国格拉斯哥大学荣誉博士、美国马里兰艺术学院荣誉博士、加拿大艾米丽卡尔艺术与设计大学荣誉博士、中央美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文联委员、中央文史馆馆员。在中国画、美术理论、当代艺术、建筑设计四大领域建树丰硕,提出了中、西两大艺术体系“互补并存,双向深入”的学术主张,著有《中国绘画史》、《限制与拓展》、《潘天寿绘画技法解

析》、《潘天寿评传》、《中国现代美术之路》等,主编《现代设计大系》、《潘天寿书画集》、《中国美术60 年》、《潘天寿全集》等大型画册丛书。

 

 《画派与名家:  近现代中国画的流变》

 

课程概述:

 

近现代中国画流派与名家,是对近现代中国画历史性演变的概括与梳理,课程将以19 世纪末、民国时期、新中国时期为大的段落,以重要流派和艺术家为核心形成线索,与此同时结合代表性的作品进行分析,针对创作主题、形式、风格以及相关历史文化语境的阐释,是本次集中课程的知识基础。

 

 主讲:

 

 

赵力

赵力,艺术管理学系创始教授,博士生导师。“青年艺术100”、“艺术北京”、中国艺术品市场研究中心、中国现当代美术文献研究基金创办人。主要研究方向为美术史论、中国书画鉴定、当代美术批评、艺术经济研究、展览策划推广等。

 

  《 齐白石艺术鉴赏与研究》

 

课程概述:

 

2005年开馆伊始,北京画院美术馆根据自身优势,利用院藏的2000余件齐白石作品及文献的收藏为基础,建构了齐白石作品的常年陈列。从2005年至2015年,通过10年的时间,完成了第一轮10个陈列展览。也借由陈列展的推出,基本完成了对藏品的初步研究和整理。在齐白石研究与陈列的基础上,以20世纪中国艺术发展历程为经,以美术大家为纬,从横纵两个方向出发,以研究性个案展览的形式由点及线串联成为一条相对清晰而完整的脉络。如今,已完成了近40位20世纪的大家展览,进而试图逐步勾勒出20世纪北京地区美术史的全景,呈现这一时期中国艺术的基本面貌,突显20世纪中国艺术作为21世纪艺术前史的价值。在持续的工作中,我们也试图寻找北京画院美术馆自身独特的研究与展览的方法的同时,也给它起了一个非常中国化,也非常形象的名字:一叶知秋。此言出自《淮南子·说

山训》:“以小明大,见一叶落而知岁之将暮,睹瓶中之冰而知天下之寒。”也就是说,从一片树叶的凋落,可以得知秋天的到来。从细节入手,可观全局,这就是对我们的工作方式的

概括,也是对建构个性化美术馆研究和展览方法的思考。

 

 主讲:

 

 

吴洪亮

吴洪亮,北京画院副院长,北京画院美术馆、齐白石纪念馆馆长,中国美协策展委员会副主任兼秘书长、全国美术馆专业委员会副秘书长,齐白石艺术国际研究中心秘书长。主要研究方向为齐白石及中国20世纪美术、美术馆、当代艺术等。

 

《中国新水墨的形成与发展》

 

课程概述:

 

本讲座分为七个部分,第一部分结合水墨改革的百年背景,谈了关于新水墨的定义问题;第二部分结合创作的实际介绍了体制内水墨与体制外水墨在艺术追求上的区别,这也是我策划第九届深圳水墨双年展的理论基础。此外,本部分一方面介绍了当时影响很大的三位老艺术家,另一方面还谈了对于实验水墨这个命名的不同看法;第三部分结合特定背景介绍了新水墨面临的尴尬处境,即处在了当代与传统之间,于是在相当长的时间里被忽视;后面的三个部分别结合作品图片介绍了表现型水墨、色墨交混类创作与抽象类水墨创作的现状;第七部分则结合作品图片介绍了水墨创作如何进入当代的问题。这一部分除了会介绍知名艺术家的作品外,还会介绍新锐艺术家与一些非水墨艺术家的另类化探索。特别是后者,已经使水墨创作从二维走向了三维,这是值得我们重视的。

 

 主讲:

 

 

鲁虹

鲁虹,1954年生,毕业于湖北美术学院,现为武汉合美术馆执行馆长、四川美院、湖北美术学院与华中师大美院客座教授、国家当代艺术研究中心研究员、湖北美术馆客座研究员、国家一级美术师、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美术作品5次参加全国美展,多次参加省市美展。出版的学术专著有《现代水墨二十年:1979—1999》、《中国当代艺术史1978-2008》(大学教材)、《中国当代艺术史1978-1999》、《文革与后文革美术1966—1978》等。主编出版的书籍有《中国当代美术图鉴:1979—1999》、《新世纪当代艺术图鉴:2000—2005》、《聚变:中国当代美术图鉴2005——2010》、《新中国美术60年:1949—2009》等。有约三百多万字的文章发表于各丛书及专业刊物上。曾参与《美术思潮》、《美术文献》等美术刊物的编辑工作。主持或策划了一系列展览与学术活动。主编出版了多本画册与文集。

 

90 年代的中国美术》

 

课程概述:

 

中国在90年代似乎起动了高速发展的经济机器,短短几年的时间内,仿佛一夜之间进入了一个现代化的商业社会,大众文化、商业文化铺天盖地而来。在艺术上相应的出现了一种与已往不同的新趋势,主要体现在刚美术学院毕业的年轻画家的作品中。消费文化的兴起使他们切实地感觉到消费与欲望的冲突。“无聊”成为他们生活方式的一种写照,意味着对生活失去了严肃态度,他们将前卫艺术的理想主义转换为一种以个人经验为基础的世俗主义。如果新生代是把现代艺术的目光转向日常生活的话,政治波普就是在全球化背景下对中国社会的反映。波普画风与“泼皮现实主义”一道形成了“政治波普”的风景,其性质涉及景观社会、后冷战文化、后殖民主义等一系列的问题,远超出一般的艺术问题,也不局限于美术界。而其在商业上的成功之后,为了迎合海外市场的需要,样式化的泛滥、殖民化的投机、艺术形态的多样化等,使最后一个绘画运动走向终结。

 主讲:

  

 

易英

易英,1982年本科毕业于湖南师范大学美术系,1985 年硕士研究生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美术史系,现为中央美术学院教授,《世界美术》主编。主要专著有《学院的黄昏》(2001 年,湖南美术出版社)、《从英雄颂歌到平凡世界——中国现代美术思潮》(2004年,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偏锋——中国当代艺术家评论》(2004年,湖南美术出版社)、《西方20世纪艺术》(2004年,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原创的危机》(河北美术出版社,2010年)、《转向》(河北美术出版社,2011年)、《中国当代艺术评论》(台湾五南出版社,2012年)。编著丛书《牛津艺术史(丛书中文版)》(世纪出版集团,上海人民出版社)。主要译著有《帕诺夫斯基与美术史基础》(1992 年,湖南美术出版社)、《艺术与文明》(2001年,上海东方出版公司)、《叛逆的思想》(2005,河北美术出版社)、《西方当代雕塑》(2014,世纪文景出版)、《照片的历史》(2015,世纪文景出版)。个展:《风景的诗人》(上海张江美术馆,2014年9月)、《易意孤行》(北京正和诚画廊,2015年10月)。

 

《人民英雄纪念碑与新中国纪念雕塑》

 

课程概述:

 

纪念碑以及所有具有类似功能的纪念碑性的建筑物,作为某一社会共同体世代相传的精神纽带,是人类永恒的精神中介物,以及沟通生死两界、过去与现在、现在与未来的桥梁。作为仪式场所和祭坛的纪念性雕塑与建筑,是一种象征的符号,作为一种公共性、政治性的图像,它们最大的功能就是精神意义的生成。作为民族记忆的物质载体,以其崇高和理想的价值召唤公众,进行心灵的对话沟通。本讲座以新中国第一个最大的公共艺术项目人民英雄纪念碑为中心,从图像角度梳理了  1949 年以来的中国的纪念性雕塑,从而揭示纪念碑与纪念性雕塑强化某一时代的思想、信仰与价值观,保存集体记忆、构造历史的视觉文化功能。

 

 主讲:

 

  

殷双喜

殷双喜,江苏泰州人。中央美院艺术史博士。曾参与策划“中国现代艺术大展”(1989)、中国美术批评家提名展(1993)、“东方既白:20世纪中国美术作品展”(2003,巴黎)等展览。曾任第11 届、第12 届全国美展评委(2009、2014), 第55 届威尼斯双年展中国国家馆评委(2013),CCAA 中国当代艺术奖评委(2014)。出版专著《永恒的象征:人民英雄纪念碑研究》(2006)( 获首届中国美术奖·理论评论奖)、《对话:殷双喜艺术研究文集》(2008)、《殷双喜自选集》(2014)等。主編国家重点图书《新中国美术60 年》(雕塑分卷副主编)等。现为中央美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美术研究》主编、中国美术家协会理事、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理事、中国雕塑学会副会长。

 

《新生代美术研究》

 

课程概述:

 

20世纪80年代末至  90年代初,一批被称为“新生代”的年轻艺术家拉开了90年代中国美术的序幕。1991 年的“新生代”画展上,参展的艺术家大多是80年代末毕业于美术学院的学生。“新生代”成为90年代美术的一个重要起点。新生代艺术家的作品在风格上并不非常现代,他们基本上都是用写实的手法表现他们自己的生活,这与80年代现代艺术运动中的青年艺术家所追求的西方现代艺术风格完全不同。这些艺术家是“60 后”的一代,他们与上一代存在精神断层,与“文革”疏远,没有强大的集体生活经历,而是个人化的。“新生代”有很多相似性。他们刚出道的时候一般会讲两类故事:一类是关于成长的故事,像刘小东就创作了很多成长故事,小时候怎么样,后来怎么样。再就是青春故事,展现当下状态—恋爱、结婚、生子,个人生活中的种种。“新生代”没有通感,每个人的个人感受完全风马牛不相及。它完全是不同的方向,纯粹个人的,没有通感的可能。

  主讲: 

 

 

尹吉男

尹吉男,艺术史学者,艺术批评家,中国古代书画鉴定专家。现为中央美术学院教授,中央美术学院人文学院院长。1982 年毕业干北京大学历史系考古专业。1984年至1987年在中央美术学院美术史系攻读中国古代书画鉴定专业的研究生,获硕土学位。曾多次随国家文物局中国古代韦画鉴定组去南方和北方学习目鉴经验。1988 年开始发表关于徐冰和吕胜中的评论;1990年开始发表关于中国大陆新生代艺术的评论;1991年参与策划《新生代艺术展》(中国历史博物馆);1993 年成为国家文物局委托培养中国书画鉴定专业硕士研究生导师;1997~1999年在中央美术学院主持"中国当代美术创作与批评研究班";1997~1998年担任中央电视台大型电视片《20世纪中国女性史》(20集)的总策划;2000 年应邀去美国康乃尔大学、哈佛大学、纽约大学作中国当代艺术和女性史的演讲;2001 年去英国大英博物馆参加"顾恺之《女史箴图》国际学术讨论会",著有《独自叩门》和《后娘主义》等文集。

 

 

推荐阅读:

 

《从英雄颂歌到平凡世界——中国现代美术思潮》(2004,人民大学出版社)、

《学院的黄昏》(2001,湖南美术出版社)

推荐相关信息

回到顶部